新年碎碎念

Dr. Sophie Yan, Applications Engineer, EDAX

新的一年来到了。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,对于很多人来说,或许有颇多磨折。但是无论如何,我们应该向前看。

这两年,我出差少了很多,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线上支持。当然,在实验室呆的时间更长,做的样品更多了……有时候会试着采用不同的条件,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。身为应用,把各种样品做到极致,拿到最好的结果,是一直想要达成的目标。当碰到一些有挑战的样品,能得到不错的标定结果,看到彩色的IPF图出现的时候,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,是工作的高光时刻。

另一方面,技术支持做多了,积少成多,也摸索出几条经验来。毕竟大家犯的错,其实都差不多。趁着新年,借机聊一聊。

很多时候,结果不好,并不真的在于硬件达不到,技术不会用,往往是由于一些细节的把控不好。不要以为别人会有一个你没有的魔法棒,不,可能只是他每一步都做得好。最近看到很多很好的文章(比如science的封面那一篇变形Ti),并没有用最新的硬件/技术,但是结果就是很好。

比如science的封面那一篇变形Ti

如果把EBSD测试当作一个整体流程,那么我们需要将所有影响因素都处置得当,任何短板都会影响最终结果。样品的制备情况。样品固定情况。输入的信号强弱。然后才涉及到EBSD操作本身。

自从我的制样间有一台Ilion697之后,我对制样过程的担心大大减少。离子抛光几乎是终极手段了,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满足要求。当然,振动抛光或者电解抛光也不错,只是要注意参数的选择。

Ilion II 系统

尽量用机械固定样品。如果不能,选择液体胶。样品越小,我们越容易做。因为70度倾转会有样品自重滑移问题。还有,越小的样品,你的工作距离才能越小,才有可能得到最多的信号量。

尽量用大的束流(不要用拍照的束流去做分析!)。其实这个是常识,往往忽略的是其它方面:最基本的,电镜焦距像散。我曾经演示过正焦散焦对IQ的影响,在场人士表示,真没想到。比较麻烦的其实是不在场的时候,我问,电镜参数如何,对方往往自信的表示,是电镜老手了,应该没问题。我总是半信半疑。因为依经验来看,非业内人士的标准往往与我的不太一样;而这很有可能,是能将结果从60分提高至70,甚至80的非常简单的一招。

其实如果到了这里都能做好,几乎就已经水到渠成了;因为EBSD参数其实相当机械,只要信号量能达到;比较难做的是如果样品晶粒小,就要选大的放大倍数和小的步进。

这是常规的操作。每一步如果都能做好,那么这个流程控制就是相当完美了。几乎无住而无不利。

当然我们的NPAR可以称之为魔法棒!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在这里略过不提……我们最新的Clarity直接电子检测EBSD即将登陆上海实验室,全新技术必将带来革命性的结果……略过不提……

希望大家都能够得到好的结果,希望我的这些碎碎念能够有用。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,工作顺利。

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